财政力量赋能非遗活态传承
国庆期间,常德河街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升腾的烟火气里,非遗绽放新活力:鸳鸯走马楼内,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水船工号子等节目轮番上演;非遗展示区里,常德木雕、桃源刺绣、麻质画等技艺让游客沉浸式领略非遗魅力。“财政的支持为非遗保护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了非遗活态传承。”常德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明感慨道。
近些年,我市高位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并将非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我市近5年财政投入非遗项目资金共计3000多万元,其中,安排戏曲进校园、惠民演出、汉剧高腔创排等经费约1400万元。
在市财政的支持下,我市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出版了《荆河戏音乐研究》《常德汉剧音乐研究》等近20本专著,制作了《常德丝弦》等纪录片,让大量的无形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字、图表、录音、录像等有形文化财富得以保存。
“接地气”才能“有活力”。为了将非遗元素“嵌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走近非遗,市财政局助力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鼓书大王擂台赛、百团大赛、非遗进校园、名师带徒等一系列品牌活动,让常德丝弦、常德高腔、常德花鼓戏等非遗项目以生动的演出形式“走”到观众中。“有了财政经费保障,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条件去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彭玲介绍,2022年,常德汉剧《我娘是一片钥匙》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上荣获田汉大奖、田汉单项奖、田汉导演奖、田汉舞美奖、田汉表演奖。常德汉剧高腔不仅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而且还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上演,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魅力。
如何增强非遗传承后劲?市财政积极支持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示范点建设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桃源刺绣、石门木榨油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石门县罗坪乡长梯隘村、桃源县九溪镇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村镇,常德河街非遗街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街区;常德河街非遗旅游项目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常德“鼓书”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41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41项;培育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8人,其中国家级11人、省级27人。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江南ap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