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园林”见证常德“绿”变
这些年,我市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树木花卉品种日益增多、品质不断提升,作为一个“老园林”,我亲眼见证了常德绿化的巨大变化。
从1985年开始,我就在市城区从事园林工作,到现在也有近30年的时间了。记得刚到园林局时,整个系统都只有16个人,当时市城区只有人民路、青年路、建设路等几条主要街道有绿化,以法国梧桐和木子树为主,也有少量的樟树。那时候的绿化比较简单,主要就是栽树,树的密度非常高,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
1989年,武陵大道的武陵阁至滨湖路路段开始有了绿化,到1996年之前,市城区的绿化带地被以栀子花为主,随着市城区面积慢慢扩大,绿化的道路也慢慢增多,洞庭大道、青年路、沅安路等主要道路开始大面积种树。
市城区绿化第一次发生大变化是在1998年,从那年开始到现在,城区绿化面积每年都增长很快,树木种类也明显增多,街道主要大树除了法国梧桐和木子树以外,还增加了香樟树等树种,灌木增加了红继木、雨针等。门前绿化、市城区重要节点花坛也是从那年开始出现的,武陵大道滨湖路至火车站路段开始实施绿化工程。当时之所以选择法国梧桐和樟树,是因为法国梧桐长得快,越修剪长得越快,香樟树四季常青,适合常德阳光雨水充足的自然环境。
通过多年的努力,常德捧回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两张城市名片,这都是我们常德人的骄傲。记得几年前,我有个外地朋友第一次来常德,看到主次干道上茂盛齐整的法国梧桐和香樟、分车隔离带盛开的广玉兰花,还有各色花草,他对我们的城市绿化赞不绝口。
站在一个园林工作者的角度,我觉得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绿化并不是越密越好,花色品种、栽种密度,都应与道路和街区保持和谐。以前,市城区很多十字路口都栽植着大量的灌木或盆栽,路口的通透性不足,随着车流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夜间,司机和行人容易因遮挡视线发生不必要的碰撞。
“三改四化”绿化提质改造,正在解决这些问题,也使常德的绿化再次发生了质变。我们可以看到,从城市出入口开始,一直到市区的主次干道、小街小巷,道路两边,都有四季桂、红叶石楠等装点而成的绿化景观带,还对武陵大道、洞庭大道等主次干道和武陵区街巷道路绿化工程进行了改造。和过去的绿化相比,我觉得这次最大的变化就是,公园建设成为了园林绿化的重点。新建的白马湖文化公园,其大气、精致的绿化效果提升了城市形象。滨湖公园、诗墙公园、屈原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公园节点的绿化和景观也各有特色,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休闲场地。江南城区、德山在改造道路的同时,也对道路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
相关链接
常德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总体目标:以“三改四化”绿化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增量和提质为核心,到2015年,新扩绿地300万平米以上,栽种乔木10万株以上,新增花卉10万平米以上,人均增加绿地1.5平米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常德建成绿色生态、和谐幸福的“桃花源里的城市”。
讲述人:杨久林,男,57岁,现在市园林局城西绿化处工作
(编辑:李念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