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常德>文化常德>历史民俗>详细内容

省级:九澧渔鼓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3-08-08 14:10 来源:常德市文化馆

“九澧渔鼓”起源于战国末年,俗称“乓乓”,源于击打渔鼓筒发出的声响。成形于唐宋,成熟于民末清初,因流行于澧水流域一带,故称九澧渔鼓。

“九澧渔鼓”道具为一个长约2尺,直径2寸的竹筒(竹筒一头蒙有猪板油膜)、镲子、牙板。艺人演唱时,左手抱筒并执牙板和镲子,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执筷子击钹,其他三指击鼓。九澧渔鼓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常用韵有:天、地、人、和、豺、狼、虎、豹、红、花、绿、黑12个,演唱形式为单人演唱,近几年通过改革发展,逐步出现二人对唱和多人演唱的形式,上下句结构是九澧渔鼓的主要音乐特征。演唱由“闹台”开始,接着四句“韵白”,再进入“引腔”,然后转入“正版”,最后以“尾腔”结束全曲。根据书目情节需要,又有“导板”、“鸳鸯板”、“对唱调”、“三流数板”、“课子”等板式变化,一般而言,欢乐向上的为“宫调式”,低沉哀怨的为“徴调式”。

2006年,“九澧渔鼓”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