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R-2021-01022
常政办发〔2021〕3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和中央、省驻常有关单位:
《常德市“十四五”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南app登录
2021年12月29日
常德市“十四五”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十四五”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和《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商务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通过实施“开放崛起”五大行动以及“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所明确的目标任务,各项重要指标稳步提升,综合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全市“十四五”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消费市场平稳运行
“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105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429亿元,年总额位居全省第四,年均增长7.8%,超过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流通“千百工程”持续推进,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商贸流通创新深入推进,获批商务部商贸物流(标准化及供应链)试点城市,成功入围全省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工作市州。大力实施“德品出湘”工程,充分利用国家级平台,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展会,先后举办了安乡荷花节、鼎城湘西北糖酒副食土特产品展销会、汉寿蔬菜文化旅游节、澧县葡萄节、津市牛肉米粉节等一系列特色节会展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了常德经开区电商企业加速器和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两大电商园区、“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生活馆暨乡村产业电商孵化基地、西湖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石门县、汉寿县、临澧县先后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行政村电商网点覆盖率达100%,跨境电商平台和跨境电商园区建设逐步推进。24家企业获得“湖南省老字号”称号,1家企业获评全国绿色商场创建单位。市场运行规范有序,调控体系逐步完善,特殊行业监管继续加强,二手车交易秩序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马路市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消防隐患整治有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二)招商引资稳步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额从2016年的696.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90.1亿元,年总额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11.86%。实际利用外资从2016年的8.9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7.0亿美元,年均增长17.56%,超过全省增速3.9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方式多样化,成功举办德商恳谈会、常德广州投资推介会、常德(深圳)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推介会等活动。广泛采取亲情招商、驻点招商、市场化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先后设立驻外招商联络处、柳叶湖清科基金小镇、常德科创未来智造中心、北京上海深圳驻外产业招商服务中心等招商孵化平台。完成常德籍在外知名人士信息库建设,形成重大招商项目信息库并对外发布,撰写十大产业链调研分析报告。重大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到资率均居全省前列,2018-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真抓实干招商引资履约先进市(州)荣誉。
(三)对外贸易稳中提质
“十三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7.3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2.8亿美元,年均增长32.8%,超过全省增速11.1个百分点,年度总额排名全省第10位。一般贸易出口从2016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9.23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45.1亿元,增长4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7亿元,增长133.2%。外贸依存度由2016年的1.7%提升至2020年的4.0%。石门县(柑橘)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物流、保险、结汇等综合服务,推动全市企业外贸业绩“破零倍增”。力推“万企闯国际”“三外联动”,鼓励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交会、高交会、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各类外贸展会。精准服务企业,开展精准服务、联点服务、靠前服务,全市15家重点外贸企业“一企一策”联点帮扶全覆盖。多次举办外贸、外经培训班,培育外向型人才。积极引导和服务企业开拓市场和拓展外贸商品种类,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运用电子商务及对外投资带动进出口外贸业绩。
(四)外经合作有序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对外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从2016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19亿美元,年均增长42.25%,累计对外投资1650.4万美元。积极响应“万企闯国际”行动,在泰国建成常德首个海外园区——泰中东盟经贸合作园,并成功举办中国(湖南)装备与制造走进泰国投资经贸博览会。形成了“外经+外贸”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外经促进外贸,推动“三外联动”。构建“平台+基地”对外劳务模式,积极引进劳务平台,同时建设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打造“行业+协会”的服务模式,成立市外经贸行业协会,多次举办“走出去”专题业务培训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扶持外经外贸企业,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
(五)开放平台作用凸显
“十三五”期间,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水运口岸,德山新港区千吨级码头投入使用,津市港开港运营,常德-岳阳-上海“五定班轮”实现了常态化运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开展港口提效降费,常德关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由2017年的266.09小时压缩到2020年2月的40.3小时,出口由17.7小时压缩到0.5小时。桃花源机场跻身全国机场百强并实现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开通了常德至曼谷往返航班,共运行了出入境往返航班60架次,出入境人数9812人次,其中外籍旅客796人。
(六)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全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流程再造和综合服务窗口改革,取消257项证明(盖章)类材料,577项办事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5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乡村,搭建市县乡村四级一体化平台。完善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成“常德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优化企业成本环境,大力降低企业用电、用工、用水、用气、用地、融资等要素成本,创新开展“银政担贷”业务,支持常德高新区内35家中小企业融资,累计业务总量1.36亿元,为164家科技型企业提供205笔担保贷款4.7亿元。优化行政执法环境,引导和规范全市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进消防执法改革,简化公众聚集场所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将安全检查时限压缩在7个工作日内,缩减审批环节2个,取消相关申报资料,出台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八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实施市直单位行政执法案件公开曝光制度。强化改革创新,将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内容指标化,选定开办企业与注销、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用气等20个一级指标,细化100项具体改革举措,围绕各类市场主体全生命全周期服务,着力打造“全省标杆、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十三五”以来,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开拓进取,取得逆势而上的亮丽答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省商务厅的高度肯定。招商引资、优供促销、外经合作等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县(区、市)级商务部门开拓思路、主动作为,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推动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同时,也要看到,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开放意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开放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保守、固化思维;一些部门和企业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开放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二是规模还不够大。开放型经济规模在全省的排位仍然比较靠后。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排名第10位,外贸依存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4.2%。三是主体仍不够强。进出口企业中规模企业比重偏低,缺乏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三类500强”企业来常德投资数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环境仍需优化。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土地成本持续上涨,重大项目用地难以保障。缺乏口岸平台,也没有湘欧班列货运站,国际物流通道还不够顺畅,国际物流成本比较高。五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园区中仍有一些外贸为零、外资为零,有些地区至今没有制定外贸扶持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体责任不明确。六是商务人才相对缺乏。商务人才引进困难,有些地区服务外贸企业的力量不足,部分地区商务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RCEP的签订体现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势头,尤其是“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商务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各国内顾倾向上升、安全顾虑增加,贸易政治化倾向严重,贸易投资壁垒日益增多。全球产业链受到的冲击比之前更为频繁,产业链呈现弹性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化、本土化深刻调整。全球经济治理难度加大,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经贸规则更趋碎片化。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跨境贸易投资增长乏力。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备、人力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为消费提质扩容、贸易创新发展、双向投资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同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商务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需加快重塑,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消费需求新增长点需深入挖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新业态下的监管体系仍需完善。
从市内看,常德地处湘西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产业基础而言,工程机械、烟草、生物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就交通区位而言,随着黔张常铁路的建成通车,常益长高铁、炉慈高速的加快建设,呼南高铁、常岳九高铁、武贵高铁、益常高速复线的有序推进,打造现代物流枢纽的时机日趋成熟。同时,全市经济结构质量不优,既面临着总需求放缓、金融风险尚需化解等共性问题,又存在重大项目不足、消费繁荣不易、扶持政策不优等问题,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商务系统必须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致力搞活流通促进消费,致力推动外贸创新发展,致力推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致力强化开放平台通道支撑,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常德作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商务和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增强商务发展动能,以协调发展优化商务发展格局,以绿色发展提高商务持续发展能力,以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以共享发展提升商务服务民生的功能。
——坚持质量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持续推动消费升级,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坚持招商选资,提升走出去效益,加快培育商务经济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统筹谋划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定位,从顶层设计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确保“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主要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社会扩大开放的意识更加牢固,开放意愿更加强烈,开放领域显著扩大,开放平台更加健全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构建,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明显增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商务和开放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位置前移,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对外开放的领域更广、程度更深,现代流通体系更完善、更畅通,形成强大内需市场,成为区域性内陆开放新高地。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按照奋力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要求,实现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提档进位;商务和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GDP增速平均水平;在新型消费培育、外贸创新发展、招商引资、经贸合作和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争取全省领先。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进出口稳中有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走出去”开创新局面,市场消费持续活跃,形成区域消费中心。
——国际物流通道实现新提升。深度对接“一带一路”,持续推进“公铁水空”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常德市1小时经济圈,持续做强区域性物流枢纽节点,打造泛湘西北及中部地区重要的口岸中心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迈出新步伐。开放领域关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放、便利、透明的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外宣高效联动,形成党政齐抓、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大开放工作局面。
表1常德市“十四五”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对外贸易 | 1 | 对外贸易(亿元) | 158.4 | 279.2 | 12% | 预期性 |
2 | 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万元) | — | 3000 | — | 预期性 | |
3 | 对外贸易依存度(%) | 4.0 | 4.6 | — | 预期性 | |
招商引资 | 4 | 引进内外资总额(亿元) | 1090.1 | 1921.1 | 12% | 预期性 |
5 |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 2555 | 12000 | 36.3% | 预期性 | |
6 | 引进省外境内资金(亿元) | 721 | 1270.6 | 12% | 预期性 | |
7 | “三类500强”项目(个) | 每年新增10个 | 预期性 | |||
走出去 | 8 | 对外实际投资额(万美元) | — | 累计3000万美元 | 预期性 | |
9 | 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亿美元) | 8.19 | 13.2 | 10% | 预期性 | |
内贸流通 | 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428.8 | 2099.4 | 8% | 预期性 |
第三章 拓展双向开放新空间
一、发展格局
(一)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统筹物流枢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优化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集约高效、创新赋能、安全有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推动国内国际市场互促。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深化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全市对外开放程度,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市场建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
(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积极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二、开放布局
(一)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优势企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大力争取中非、中拉、东南亚合作项目。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工程机械、烟草、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更多企业入驻常德市省级以上园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衔接,发挥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常德异地商会、异地常德商会等平台作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大湾区科研成果在常德市产业化落地。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的高端制造、生产型服务、区域总部等新兴业态转移,支持共建特色产业发展联盟。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常德市与“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建立项目、产业、科技和人才协同流动合作机制,助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建设,全面加强产业链对接、产业化协作,推动常德市省级以上园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国家级园区的联动合作,跨区域构建创新生态圈。积极对接亚马逊、eBay、京东海外、阿里巴巴“出口通”等跨境平台和RCEP等区域开放平台,深入对接东盟经贸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往来,优化全市对外贸易和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优化国内开放布局。立足湘西北,面向长株潭都市圈,加快构建西接成渝、东融长三角、南承粤港澳、北联京津冀的开放合作格局,建成中部地区内陆开放新门户。明确常德在泛长株潭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构建多层次、同城化要素流动通道,建立协同、服务、共享发展关系,化虹吸效应为同频效应。发挥厦渝通道对要素流动的助推作用,在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汽车等领域开展对接合作,力争常德成为我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行区。深度融入岳阳物流链,发挥洞庭湖入长江第二黄金水道作用,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建立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加强与武汉经济圈的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协作,重点在科研和人才领域开展柔性合作,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进行对接。搭建京津冀地区多元化招商平台,积极对接“中字号”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
(三)构建市内开放布局。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两廊三片区”开放体系。“一主”,即包括武陵区、鼎城区、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在内的主城核心区,提升两个国家级园区产业经济能级、城区消费供给能级、空铁水通道通达能级、人口集聚能级,提升大跨度空间集散和辐射功能。“一副”,即津澧副中心,强化与长江经济带南岸城镇对接,全力吸纳优质要素资源,建成区域性消费中心、物流中心。“两廊”,即依托襄常-长益常高铁经济走廊形成向东、向北通道,依托黔张常-常岳九高铁经济走廊形成向西、向南通道。“三片区”,即依托沅水产业带(含常桃融合带)、澧水产业带、1号大道产业带,分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片区。
第四章 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以建成区域性消费中心为抓手,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拓展新兴消费市场空间,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提升商贸流通效率,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一、提升传统消费能级
(一)扩大商品消费规模。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促进商品消费。实施消费品牌振兴工程,打造一批常德“老字号”,开发一批“新品牌”。促进餐饮行业品牌化发展,加快常德钵子菜和米粉产业发展,建设好“雨花天”“王饺儿”“黄山头板鸭”“石门肥肠”等一批“湖南老字号”餐饮品牌,鼓励各类企业积极申报中华老字号、湖南老字号等。扎实开展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工作,着力打造“安乡农仓”等区域品牌,拓展名特优新产品供给渠道。继续大力开展商务领域诚信工程建设,促进商品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创新开展促销活动,激活商圈人气,鼓励开展中高端消费品的首销、试销,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支持澧州国际汽车城、临澧县二手车交易市场等汽车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推动汽车消费持续健康发展。
(二)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临澧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城区农贸市场,支持“农改超”和“智慧农贸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着力推广石门县、汉寿县、临澧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经验,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扩面升级,大力支持桃源县、澧县、安乡县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引导农村居民线上消费。畅通家电、日用品等消费品下乡进村渠道,积极支持开展汽车下乡等多种形式展销活动。
(三)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绿色商场”、省级两型餐饮企业及两型仓储企业,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绿色商场1—3个、省级绿色商场5—10个、两型餐饮企业3—5个、两型仓储企业3—5个,引导公众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抵制过度包装,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制定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长效机制。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开展绿色回收,规范医疗废弃物回收。
二、培育新型消费方式
(一)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转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直供直销渠道,压减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贯彻落实“数字兴商”工程,推动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便利店、大型批发市场等商贸实体,运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丰富线下消费体验、拓展线上业务。
(二)构建“智能+”消费生态。建设新型智慧商圈,支持传统百货店、连锁超市、步行街提升线下消费体验和拓展线上业务,建成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智能化、无人化的便利店。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适应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发展趋势,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重点在建立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领域取得突破。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相关产业发展。
(三)鼓励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加速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积极培育体验消费、网络消费,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支持文化、艺术、社交和零售跨界融合,鼓励复合书店、创意设计酒店等多业态聚合的新型复合消费业态发展。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积极引导各区县市打造一批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
(四)完善新型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场所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治理,深入推进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依托商业综合体打造安全消费标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通过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以及节能减排等举措,营造绿色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营造诚信的消费环境。
三、建设消费升级平台
(一)引领城市消费。加快打造县域消费中心,繁荣现有城市商圈和城市综合体消费,支持汉寿万达广场、澧县万达广场、澧县和瑞欢乐城、桃源县盛世桃源商业广场、鼎城区沿江高端商务区等项目建设与运营,推动西洞庭智慧商贸综合交易市场、桃源县红星美凯龙综合市场等项目建设与升级。积极引导常德市武陵阁商业步行街、常德市河街等创建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大力支持汉寿金山国际“汉寿特产一条街”、石门县商业步行街等申报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着力打造成泛湘西北地区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地标。引导“吃住玩乐购”商业综合体和多功能社区便利店建设,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二)培育内外贸融合消费新平台。依托常德经开区电商企业加速器和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两大电商聚集地以及“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生活馆暨常德市乡村创业电商孵化基地、常德市消费扶贫电商运营中心,积极创建省级电商示范园区等电商基地,加快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协同发展。
(三)形成促消费长效机制。完善促进消费政策,规范发展消费金融,多举措释放消费潜力。拓宽假日消费空间,利用传统节假日,精心组织各类消费促进活动。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形成文化、艺术、教育、餐饮、娱乐、体验和零售多业态聚合的新型复合消费业态。
四、拓展服务消费领域
(一)大力促进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托育托幼、文化体育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开展家政行业数字化赋能工程,鼓励发展城乡便民服务中心。持续办好常德艺术节、常德夜游消费季等大型活动,推动形成具有常德特色的节会展会品牌,推动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康养医疗等消费增长。
(二)引导特殊行业有序发展。优化加油站网点布局,构建完善的成品油分销体系。促进拍卖行业规范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医疗废弃物回收管理。推动美容美发、洗涤、摄影、家电维修、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茧丝绸等行业有序发展。
(三)打造会展中心新高地。依托柳叶湖会展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服务产业行业发展的展会,支持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商旅体会联动发展,培育新的展会项目,鼓励品牌展会、会展企业申报国际认证,持续办好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会展,做强会展经济。
(四)完善应急保供体系。推动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发展保供企业队伍,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优化应急投放网络,健全联保联供机制,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商贸物流节点、枢纽布局,增强抗冲击能力。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及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五、优化流通网络布局
(一)优化现代流通网络。科学编制全市、县级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结合城乡实际,规划建设不同规模、功能的商业网点,抓好现有商业网点的整合优化。加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改造提升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配套设施,建设邻里综合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二)构建物流设施网。贯彻落实“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工程,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转型,创建一批商品经营特色鲜明、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支持汉寿县水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集配批发交易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临澧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产品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烟叶、油茶集散地。积极引导鼎城区加快桥南市场群升级改造,启动智慧物流园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常德港德山港区、津市港区和陬市港区、深柳港区,加快推进新安、岩汪湖、易家渡等千吨级码头及配套建设。加强港区资源整合,形成“一城一港一主体”格局。新建德山铁路货场,建成国家二级铁路货运枢纽。在主要港口、大型企业、重点园区布局一批铁路专用线。整合二广、杭瑞高速沿线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存量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供需匹配能力,提升物流设施运营效率。加强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城乡物流体系建设。
(三)建设现代物流大枢纽。以物流核心区为引领,以重要通道为依托,健全物流设施、开放平台、城乡配送、供应链信息网络,建成以“三区四网”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枢纽,争取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布局。布局三大物流核心区。依托德山物流园,发挥常德经开区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布局连通常德港德山核心港区、疏港铁路、德山铁路货运站等,增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打造泛湘西北区域以货运服务和口岸服务为特征的物流核心区;依托中通电商物流、中国邮政、韵达电商物流、顺丰快递等电商物流打造泛湘西北电商物流核心区,辐射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周边多个省市,带动湘鄂边地区电商、物流的发展;顺应高铁客运分流趋势,强化桃花源机场货运功能,布局空港物流园,建成泛湘西北区域空港物流中心。津澧新城片区要依托津澧港口优势和商贸物流优势,布局连通港—产—城的疏港铁路,形成公铁水联运格局,建成澧水流域物流枢纽。依托常德(陬市)现代物流产业园,布局连通盘塘货运站、陬市港、常德高新区的疏港铁路,形成公铁水联运格局,建成集工业物流、大型市场、仓储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枢纽。
(四)完善城乡配送网。建设常德电商快递区域分拨中心和石门桥配送中心、斗姆湖配送中心、陬市配送中心,提高市城区网点密度,推广智能终端柜。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一批县级配送中心、乡镇(街道)配送站、村级(社区)配送网点,到2025年城区配送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村级配送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五)打造区域冷链物流中心。聚焦农产品、高端食品、生物活性药品和温控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需要,着力打通产地“最先一公里”和销地“最后一公里”,积极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建设产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深度融入以长江、二广等为依托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重点支持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湘佳牧业、佳和冷链、鑫桥冷链等本土冷链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地仓、中心仓、前置仓等冷链设施,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等企业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积极构建冷链物流与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
(六)搭建物流供应链信息网。继续推进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打造常德物流品牌。充分运用托盘化运输、条码、冷链、传感器、电子标签等现代物流技术,升级改造现有物流园区、货运场站、仓储、批发市场、信息平台、运输车辆等物流设施,整合优化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等物流信息资源,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信息衔接,打造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感知技术在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促进全链条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可视化。以社会物流资源、物流运营企业等为服务对象,以基础设施网络、诚信体系、资源整合与物流标准化为支撑,构建“物流+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物流服务生态圈。
专栏1消费升级促进工程传统消费巩固提升行动。
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更新换代”促销活动,建立健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常德钵子菜和常德米粉企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流通主体增量提质行动。持续推进商贸流通限上企业“破零倍增”和结构优化,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和服务领域品牌。 优化供给体系行动。畅通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全力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颈。 商品市场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泛湘西北地区的核心商贸物流中心。 夜经济点亮行动。鼓励对传统商业街区、百货商场、闲置厂房、街道内巷、高校和创业创新集中商圈区域等进行改造提升,推进智慧夜市建设,打造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 |
六、壮大市场流通主体
(一)提升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贯彻落实“流通主体增量提质”工程,不断壮大商贸流通限上企业规模,到2025年,全市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500家以上。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发挥流通企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的能力,增强中小流通企业活力。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和服务领域品牌,培育有较强影响力的流通企业品牌,鼓励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重点品牌连锁便利店供应链发展。
(二)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商品市场流通模式,推动商品市场由销售商品向引导生产和创新生活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健全完善农产品、钢材、建材等专业市场,打造泛湘西北地区的核心商贸物流中心。
(三)培育壮大各类电子商务企业。支持现有电商示范基地、电商示范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和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做大常德经开区电商企业加速器园区,建好常德中通智慧电商物流产业园、韵达湘北(常德)快递电商产业园、中国邮政集团常德邮区中心局项目,打造辐射湘鄂川黔的区域性电商中心。科学运营河街“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生活馆暨乡村产业电商孵化基地,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战略合作,建成高质量的常德优品馆和全市“农字号”电商孵化器。支持发展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社交电商等电商新模式。对接亚马逊、eBay、京东海外、阿里巴巴“出口通”等跨境平台,建设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力挖掘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和项目,提供政策资金扶持,申报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企业。
专栏2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数字商务转型升级行动。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创建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区域性数字商务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跨境电商创新发展行动。开展“万企融网闯国际”跨境电商重点产业带对接活动,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商集散中心。 农村电商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行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电子商务推动优质农产品出海和优质海外产品进村入户。 |
第五章 促进对外贸易新突破
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优化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高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
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一)优化商品结构。要继续实施“质量兴贸”“科技兴贸”“品牌兴贸”战略,促进贸易与产业互动,推动产业国际化进程,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冻乳猪、甜酸藠头、洞庭湖大闸蟹、猪鬃、葡萄、蔬菜、柑橘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支持企业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工业产品的出口。
(二)调整市场布局。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紧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中非经贸合作等战略的重大机遇,在继续巩固欧美日等国际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综合考虑经济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禀赋、风险程度等因素,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新兴市场重点开拓,挖掘新市场的需求,逐步提高新兴市场的外贸比重。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推动对港澳地区农产品出口。
(三)创新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实施“农产品出口百亿工程”,引导冻乳猪、甜酸藠头、洞庭湖大闸蟹、棉麻纺织品、猪鬃等特色农产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自营品牌;实施“工业品外贸两百亿工程”,提升研发能力,开发国际需要的高端新产品,增强企业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工业产品议价能力,提高效益和规模。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工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委托设计、自有品牌方式发展。
(四)壮大经营主体。建立重点外贸骨干企业名录,实行“一对一”联系企业制度,推动外贸存量企业增量提效,围绕工程机械、军民融合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亿级、十亿级外贸龙头企业。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推动中小外贸企业“抱团出海”,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继续推进“万企闯国际”活动,大力推动蔬菜、水果、茶叶、茶油等优质农产品出口,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品牌。
(五)积极扩大进口。用好进博会等展会平台资源以及常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平台资源,引导成立和扶持综合性进出口贸易公司,促进进出口发展。积极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对列入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给予政策支持。扩大国内短缺资源进口,充分借助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的作用,推动紧缺的能源、资源性产品和大宗商品进口。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要的一般消费品进口,扩大关系民生的产品进口,提升进口商品质量。
二、健全贸易平台机制
(一)加快培育各类外贸集聚区。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示范,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发展水平,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出口基地,支持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发展水平,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二)打造外贸新平台。加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力度,优化外贸平台服务水平,深入服务全市中小微工农业企业出口。搭建“外贸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参加中非经贸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展览展会。支持企业利用中非经贸博览会、“广交会”等知名展会开展线上推介、在线洽谈和线上签约,利用国际知名电商平台、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开拓市场。
(三)推进国际营销体系建设。建立重点国家和地区常德商会或常德联谊会暨常德市驻外商务代表处,发布商务信息,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加快构建海外自主营销体系,建设海外商标品牌和实施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企业以合作、自建等方式完善营销和服务保障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品牌企业建设国际营销服务网点。
三、培育贸易发展动能
(一)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大力挖掘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项目,提供政策资金扶持,鼓励申报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企业。建立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引进知名跨境电商品牌合作,提升跨境电商发展水平。设立跨境电商产业园及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推动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跨境电商,大力引进跨境电商企业,推动我市跨境电商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完善外贸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动各园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覆盖区域与延伸服务范围,拓展外贸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咨询、退税、物流、报关、信保、融资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优化外贸平台服务水平。逐步引导全市各个区县市逐步设立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园区招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的扶持。积极探索在各园区建立保税仓库,配套完善综合物流服务中心,方便外贸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
(三)建设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与实施“政、企、校、研、协会、平台”六位一体的协同开放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形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生态圈”,打造集跨境电商教学与科研互动、中高端专业人才培养、跨境电商创业孵化、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高质量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区域性中心。
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合作,加大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拓展研发、制造业相关服务,扩大空运、法律等领域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培育新兴服务贸易业态,加快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结合,加强技术贸易管理,推进技术进出口规范发展。
专栏3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工程
“破零倍增”行动: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亿美元,外贸实绩企业达到300家,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外贸融资服务创新行动。推进“一平台两机制”(外贸供应链平台、外贸融资担保机制、外贸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贸易方式创新行动。推动供应链金融、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外贸专业人才培育行动。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商务职业教育、国(境)外培训、实践锻炼、专题培训等方式,特别是“政校企”合作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外贸人才培育。 |
第六章 形成招商引资新局面
更高质量利用外资,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综合引资竞争优势,增强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吸引力。
一、实施招大培强
(一)大力引进“三类500强”企业。瞄准“三类500强”项目,建立并完善与“三类500强”区域总部、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等知名企业的互动交流机制,建立拟引进企业名单,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实施专业化对接服务,着力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量大、质量优、带动强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二)积极打造总部经济。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示范产业园,重点引进“三类500强”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区域总部、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全流程服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利用国家重要铁路枢纽的优势,对接长株潭、环鄱阳湖、武汉、成渝等城市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桃花源机场为核心,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设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核心城市,支持石门县等积极创建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促进产业链招商
(一)壮大优势产业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招商,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要求,使生产要素向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新格局,提升产业链水平。重点围绕工程机械、烟草、食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等核心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打造优势性、特色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二)聚焦新兴战略产业链。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重点领域,聚焦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大制造”产业、清洁技术为引领的“大低碳”产业、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大数据”产业、生物技术为引领的“大健康”产业的招商引资。
(三)着力培育时尚消费品集群。充分挖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引进国际知名消费品牌,重点培育特色消费品、健康消费品、时尚潮流消费品和精致高端消费品,促进消费品工业与旅游产业、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聚集时尚消费品的设计与销售,将柳叶湖片区打造成泛湘西北地区时尚消费产业聚集区。
三、坚持投资促进和服务
(一)加强项目包装开发。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中引导支柱项目,从产业链中派生项目,筛选出我市重点对外推介项目进行策划包装。依托“沪洽周”“港洽周”“中博会”“投洽会”等重大经贸平台,主动、精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重点项目对接洽谈活动。鼓励创建专题招商活动平台,统筹全市资源,以优势新兴产业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专题招商平台和品牌,积极开展标准制定(发布)、产业趋势展望等市情推介,举办专题项目招商活动。
(二)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动态管理的客商信息库、项目信息库、产业布局图、跟踪服务图,与重点城市、园区、商会、行业协会建立战略性结对关系,加强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技改扩规招商、专业园区招商、亲情招商,勇于探索具有开创性的招商模式,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0个。
(三)完善各类招商平台。充分发挥驻外招商联络处、柳叶湖清科基金小镇、常德科创未来智造中心、北京上海深圳驻外产业招商服务中心等招商孵化平台的作用,依托湖南招商云平台,建设常德招商云平台。发挥常德商会的招商引资功能,加强商会建设,建立重点国家和地区常德商会或常德联谊会暨常德市驻外商务代表处。做好节会招商,充分利用进博会等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平台,吸引优质项目落户常德。
(四)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将“倍增行动”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按照“市县联动、分层级调度”原则,分级实施“倍增行动”。全面调度市、县两级签约项目,建立签约项目台账,对特别重大的产业项目,实行贴身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履约落地过程中的困难。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建立绿色服务通道,为项目履约落地、开工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优质、高效、便利服务。
(五)加强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各类政策性资金,加快各项政策性资金拨付进度。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发挥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四、发挥园区开放主阵地作用
(一)推动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健全产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开放型经济指标末位淘汰机制。鼓励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主动对接湖南自贸试验区,推动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把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作为联动创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引领全市开放排头兵作用。
(二)提高园区对外开放主体作用。以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园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提升园区产业聚集力,深入挖掘园区促进企业对外贸易、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功能,提高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出口品牌基地。支持常德高新区推进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项目,鼓励常德高新区利用与佛山高新区缔结友好园区,与商务部漕河泾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签署产业转移、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的契机,引领全市招商引资进一步发展。
专栏4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工程
产业链招商提质行动。聚焦“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和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针对“卡脖子”技术以及新兴优势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精准锁定“三类500强”企业,对招商项目进行差异化精准包装,搭建多样化招商平台,继续办好“德商恳谈会”“沪洽周”“港洽周”等招商活动。 对接常德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推动德商产业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着力强化德商回归服务。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破零倍增”行动。以政策和考核机制为引导,推动各区县市和园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破零倍增”,确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
第七章 推动对外合作新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促进国内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引导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有力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
一、拓宽国际合作领域
(一)深耕传统市场。进一步深化亚洲市场,巩固东盟、开拓日韩、打通中亚,鼓励引导企业结合市内产业优势和国际需求特点,推动农业、工程机械等“走出去”。重点开拓欧美市场,积极支持我市大型企业集团依托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在国际上的显著竞争力,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走出去”。着力提升非洲市场,在充分了解乌干达、加纳、塞内加尔、刚果(金)、尼日利亚等地区的文化、市场需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动我市企业依靠创新技术和高质量产品“走出去”。
(二)拓展新兴市场。以“一带一路”为统领,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鼓励支持优质企业“走出去”,支持我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原材料基地、销售分支机构等,特别是利用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的优势,推动我市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
二、创新对外投资方式
(一)加强境外园区建设。推动泰中东盟经贸合作园建设省级示范园区,依托园区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展示展销活动等,引导双方企业相互投资优势产业,将泰国的优势产业引进常德,常德的富余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利用RCEP签订契机,鼓励在东盟国家或地区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入园,重点发展农业园区、资源性园区、制造业园区、商贸园区等境外经贸园区,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和上下游产业“走出去”,实现企业在园区内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提升“走出去”企业能力。培育1—2个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国投资,全面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在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有效地整合全球价值链,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将其中好的技术、人才引进到我市,设立企业进行生产。
(三)合理引导中小企业“走出去”。鼓励中小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依托互联网企业境外营销网络平台,开辟中小企业新的投资渠道,引导中小企业主动融入到大企业组建的联盟体系,或者入驻境外经贸合作区,抱团出海,减少风险。通过“深度孵化”模式,聚焦全球前沿交叉领域,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前沿细分领域,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并积极推动“走出去”。
三、促进对外劳务合作有序发展
依托我市现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继续建设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劳务合作水平,全面开拓劳务合作市场。依托4个市级标准化外派劳务培训基地,继续培育省级特色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市对外劳务服务中心和市外经贸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平台,为市内对外劳务输出主体和劳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推动外派区域多元化、外派工种多样化。继续鼓励、支持对外劳务输出的民间渠道建设,力争实现市内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主体零的突破。继续推进对外劳务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举办对外劳务输出资源对接会,有效利用富余劳动力资源。
四、打造“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
(一)加快对外合作机制建设。着力打造“政策支持+项目共享+利益均沾”的新联盟抱团对外合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自愿加盟为原则,根据完成对外合作项目所需企业类型,通过邀约与筛选,选定一批涵盖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领域的企业抱团组成联盟体,联盟内异业分工合作、同业良性竞争后一致对外,合作形式可以是总包分包、采购服务、股权合作等。
(二)提升“走出去”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走出去”信息、融资、风险防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水平。增强服务保障能力,针对“走出去”企业建立商务、银监、建设等相关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搭建政银企、政保企交流平台,帮助解决融资需求;以内引外联、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双向互动、服务通商为目标,搭建区域行业合作平台,建立海外经贸服务网络;构建“前期费用奖励+融资贴息+能力培养+重点支持”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市内优势产业和企业抱团出海,做实“走出去”产业联盟,打造企业“走出去”良好的生态圈。
(三)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打造集业务办理、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在线培训、项目撮合、案例剖析、海外资源对接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系统。加强境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境外商协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形成“便利化政策+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的服务管理模式。
专栏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程
“借船出海”行动:对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挥外贸投资服务平台和市场化国际贸易中介机构作用,探索成立市级外贸代理公司,拓展常德制造、常德品牌、常德服务的国际市场。 友城布局行动:优化国际友城布局,建立定期联系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项目合作。 窗口增设行动:积极加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经贸组织和承办高层级国际展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常德商务代表处。 跨境产业园建设行动:新建一批境外产业合作园,支持泰中东盟经贸合作园打造全省“一带一路”示范经贸园。 开放型企业扶持行动:新培育一批外向型实体企业、外贸服务企业和国际化设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服务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服务、环境服务、健康服务等服务贸易。 |
第八章 实现口岸经济发展新阶段
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衔接,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口岸平台和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
一、推动口岸平台建设
(一)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平台建设。依托常德经开区常德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保税经济、加工贸易和跨境电商等,远期建设综合保税区。依托津市港澧水黄金水道,放大公用型保税仓衍生资质,申请创建海关监管区。积极对接湘欧班列、怀化铁海联运班列,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业务。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跨境云仓,为开展全球业务提供支撑。
(二)加快水运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松虎航道(望家垴—安乡、松澧连线)整治工程,实现与已疏通的南县茅草街至安乡段航道无缝对接,打通洞庭湖入长江第二黄金水道,形成西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接江汉运河和汉江至陕豫鄂对接“一带一路”的水运通道。实施澧水1000吨级航道(石门—澧县)整治工程,充分挖掘澧水水运潜能,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和澧水工业带发展。实施沅水2000吨级航道(陬市港—鲇鱼口)整治工程,进一步提升航道通行能力,促进沅水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三)加快空运口岸平台建设。利用桃花源机场正式开放已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契机,积极对接省口岸办、国家口岸办,力争桃花源机场尽快进入年度审批计划,适时启动临时开放,从而列入正式开放。积极和张家界荷花机场、长沙黄花机场联动,打造成区域性国际航空客货运集结中心、RCEP国家的区域中转枢纽,打造对东盟、东亚航空客货运门户枢纽,做强对东盟或东亚的精品航线。进一步完善口岸通关设施设备,配备边防检查机构人员,提升口岸承载能力和通关能力,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正式开放。
(四)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德山铁路货运站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德山铁路货运站提质改造项目和疏港铁路项目建设,为建设铁路口岸创造条件。加快湘西北集装箱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业务综合楼、钢材库、物流仓等土建工程建设。
(五)加快电子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手段,以满足我市口岸通关和信息化建设为目的,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系统集成平台,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六)着力提升口岸整体运行效益。进一步完善口岸进出口作业区流程和时限公开机制。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电子口岸持续推进口岸通关和物流作业的无纸化电子化。继续抓好口岸降费工作,健全常态化通报和投诉反馈机制。强化“口岸一盘棋”思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思想观念、服务意识、管理水平、运输质量、综合费用、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协作配合等方面提高口岸整体服务质量。
二、促进国际通道发展
(一)推进航空开放经济通道建设。加密桃花源机场航班,优化区域航线布局,全力申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开辟多条国际(跨境)航线,到2025年通航航点增加到35个以上,桃花源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0万人次以上,基本覆盖全国主要省会城市,促进形成航空经济圈,积极培育壮大空港经济。
(二)推进水运开放经济通道建设。实施澧水航道(石门—澧县)整治工程,加快津市中心港区、城区港区、新洲港区建设,形成“一航三港”总体格局;推进石门货运码头、综合码头建设。实施沅水航道整治工程(陬市港—鲇鱼口),高标准规划建设德山港区。
(三)推进陆路开放经济通道建设。构筑北接长江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南联粤港澳大湾区的南北高铁经济走廊。拓展至广东、广西的铁海联运通道,借助湘粤港澳“菜篮子”工程物流通道,融入与广州港合作开通的“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
专栏6国际物流提升工程
打造航空经济圈行动。加强全货机航线网络建设,打造以桃花源支线机场为核心的货运快线。加快客运航线发展,推动基本实现全国主要省会城市覆盖、全球重点关联城市通航,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通交流。 打造中欧班列延长站行动。积极对接中欧班列,将常德市发展为站点间的铁铁中转,辐射华东、华南。积极丰富中欧班列业务类型,开展跨境电商、快件、邮件运输业务。借助湘粤港澳“菜篮子”工程物流通道,融入与广东合作开通的“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 打造长江中游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节点行动。加强常德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区域内沅水、澧水口岸集群建设,完善港航基础设施和口岸集疏运体系,加快智慧口岸布局与建设。 |
三、积极对接中国(湖南)自贸区
(一)搭建对接平台。按程序成立常德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同时积极推动我市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驻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务联络处,建立联络机制,开展与自贸试验区全方位的经贸投资对接。
(二)构建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与长沙、岳阳、郴州三大片区联系,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片区和企业原所在地的地方税收分享、业绩统计等机制,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同时,根据常德产业特色,引进自贸试验区企业来常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产业链的联动发展。
(三)主动对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立足于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基础,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开展高端装备维修再制造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多个方面重点开展探索试验,不断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四)深度融入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发展战略,通过健全区域合作分享机制,完善立体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湘粤港澳服务业扩大开放合作,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实现沿海与内陆地区市场一体、标准互认、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要素自由流动。
(五)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加快经验复制推广,对能够复制推广的自贸区改革试点事项,尽快落实到位。争取改革事项试点,积极与省级职能部门对接衔接,争取相关改革事项试点落户我市,尤其鼓励国家级园区积极申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强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与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坚持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对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面领导,增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商务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激励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服务好基层和企业。加强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确保守住底线、不踩红线,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
二、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切实完善商务和开放型经济的考评机制,依照设立的考核指标,纳入对各级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并增加商务和开放型经济考核权重;把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区县市、园区和有关部门,强化“一把手”的责任,加强对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服务单位的考核,对排名落后的区县市要严肃约谈、坚决扣分,督促提高服务开放型经济的效率与水平,并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向开放型经济领域倾斜;要实行严格考核,坚决兑现奖惩,真正惩出压力、奖出干劲。
三、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市场准入上,坚持“非禁即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落实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清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不符的规范性文件,针对一些外资大项目落地难的问题,要在用地审批、人员跨境流动等方面给予便利,继续为拓展贸易提供配套服务和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支持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扶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在要素配置上,坚持市场化改革降低要素成本,全面提升企业获得信贷、电力、给水、燃气等便利度。坚持国际化导向提升要素层次,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人才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在常德集聚转化;量身打造更优越的国际化生活场景,精心布局一批具备国际水准的文化、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设施。在权益保护上,依法保护财产权、知识产权,规范政府权力运行,遏制执法任性和滥用。
四、强化商务人才支撑
探索创新商务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机制、选拔任用机制、管理教育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夯实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统筹商务主管部门、高校、企业等领域的商务人才资源,加大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加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强化商务人才培训,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商务职业教育、国(境)外培训、实践锻炼、专题培训等方式,丰富和完善商务领域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支持新建和扩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完善市、县两级商务主管部门干部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商务人才合理流动。
五、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和相关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的年度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要依照规划进行分解,与规划保持衔接和协调,对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逐步落实。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如上级政策发生变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照相关程序,适当调整本规划的预期目标。